Jacky:hihi~~
快過年, 想到可以寫一篇關於過年的"台灣通訊"啊,
我先問: 大掃除, 香港有"年廿八洗邋遢"的說法, 台灣有相似的句子嗎?

 

 

 

Peggy:大掃除的話並沒有相似的,我們是從大年初一開始才有這樣的歌謠,一路唱到十五,反正就是古時候的人把schedule唱成歌。
 
初 一 早 、 初 二 早 、 初 三 睏 到 飽 (睡到飽)。
 
大部份人大概都只會唱到初三。其他的是上網查來的~
 
初初四頓頓飽(或初四接神):

 

 

 

  十二月二十四昇天奏報之諸神,於初四返回人間,各家各戶供拜牲禮、果品等迎接諸神下降。

 

 

 

初五隔開:

 

 

 

  亦即「新正」至此日結束,商家大部分今日開張大吉恢復營業。

 

 

 

初六挹肥:

 

 

 

  此日起可照常清運糞肥,把屋內穢物,掃出屋外,開始平日工作。

 

 

 

初七七元:

 

 

 

  初七又稱「七元日」,昔時,都於此日吃麵條延壽。

 

 

 

初八完全:

 

 

 

  新年行事,告一段落,從今天起完全恢復照常過去生活。

 

 

 

初九天公生:

 

 

 

  正月初九是天公生,「天公」即是玉皇大帝。天公是自然神明,先民在原始時代,認為冥冥之中,必有神明在主宰這個世界,此神明是玉皇大帝。因此祭祀儀式可說是所有祭神當中最隆重的。
 
初十有食食:

 

 

 

  初九拜天公留下來的酒菜,又可飽餐一番。

 

 

 

十一請子婿:
 
  十一日也稱「子婿日」,是岳丈宴請女婿的日子。

 

 

 


十二漏屎 (吃壞肚子)

 

 

 

  一連幾日大魚大肉的結果。
 
 
十三食泔糜配芥菜  :

 

 

 

   芥菜又稱「長年菜」,據說吃了可延年益壽。泔糜就是粥,意思是這天要吃得清淡點清腸胃。

 

 

 

十四結燈棚:

 

 

 

  掛上燈搭了棚準備過元宵啦。

 

 

 

十五上元暝:

 

 

 

  十五是上元節、「元宵節」,又稱燈節。

 

 

 

Jacky:嘩! 竟然由初一唱至十五! 而且滿有邏輯啊, 佩服佩服!
另外, 年初三, 我們叫赤口, 相傳容易與人口角, 不宜拜年, 有人會去車公廟拜拜.
年初七, 叫人日, 即人人生日, 每個人都在那天大一歲, 但又不會有什麼興祝的.
關於紅包, 一般的價位範圍是多少?

 

Peggy:就我家來說,小一點的孩子(五歲內)大概台幣1200~1600吧。
 
小學生的話1600~2600。
 
我個人收過最大一包的紅包是高中時叔叔包的,6000元~那時真的覺得發財囉~
 
在台灣包紅包一定要雙數,香港是不是也這樣呢?香港新年利市大概都是多少金額咧?
 
台灣每個人都在那天大一歲的日子是元宵。媽媽都會說吃了湯圓就大一歲了~
 
車公廟拜的是誰尊神明?

 

Jacky:車公是一位古代將軍, 因其忠勇立廟, 相傳曾為沙田鄉民驅瘟疫, 現主要助人轉運, 廟內有銅風車數個, 善信添香油錢後, 可用手轉動, 以求轉出好運, 初三香火鼎盛, 官員按例求籤問吉兇, 印像中, 沙士爆發前, 求了一支下下籤.
 
嘩, 你們包紅包真真闊綽! 我媽給我港幣 100 元, 已是我收過最大的了!
現今經濟差, 一般人會包港幣 20 元, 分兩紅包, 各有一張 10 元紙幣,
(分兩包讓人感覺較多, 似乎得體一點)
經濟好的時候, 通常有 40 元, 兩個紅包, 各有一張 20 元紙幣.
我沒聽過一定要雙數, 老人家沒收入, 通常包 10 元.
由於避免讓人感到寒酸, 大家都盡量不用硬幣(就是所謂"硬o野", 紙幣叫"軟o野"),
大家一起收集紙幣包紅包 (呀, 紅包, 我們叫"利是", 或讀成"麗士"),
紙幣有時會供應緊張 (大家都搶著換新鈔).
 
真是各處鄉村各處例, 人人生日在元宵, 又學到東西了! 哈!
 
說說"拜年"吧, 在台灣拜年有什麼習俗的?

 

Peggy:拜年除了說吉祥話,我暫時想不起有什麼特別習俗.......
 
不如你先說說香港拜年有些什麼樣的習俗吧 ~ ^^

 

 

 

Jacky:關於紅包, 先補充一下,
派紅包習慣:
1. 已婚派給未婚 (理論上不論年紀, 所以我會跟幾歲小孩排在一起收紅包);
2. 父母派給子女 (不論是否已婚);
3. 上司派給下屬 (不論是否已緍);
4. 單身人士基本只收不派, 老闆或明星除外.
 
拜年呢, 先要打電話確定對方在家,
電話接通, 無論如何, 先說句: "恭喜發財!",
(有時說了才發現打錯號碼, 嘿嘿...)
到達, 開門, 又要說一遍 "恭喜發財",
坐定, 奉茶, 捧著"攢盒", 一邊請客人吃瓜子糖果, 一邊說: "抓銀抓銀", (抓讀成"休"或"Y筲"),
然後說: "等你今年搵多o的(錢)"之類, 都是祝人財源廣進的.
閒話家常一番後, 主人會包一紅包給客人, 稱"澤籃" (讀音),
是對客人送來的水果/糖果/曲奇餅...... 的回禮,
這過程通常會推讓一陣,
互相派紅包給對方孩子的環節, 亦有在此前後進行.
最後恭送出門, 禮畢.
 
初三稱"赤口", 傳統不拜年, 當然亦有人百無禁忌.
 
台灣過年有什麼習俗或禁忌?

 

 

 

Peggy:哇~你們發紅包的範圍太廣了~難怪你們紅包的金額比我們小啦~
  
我們這邊一般來說只發給小孩(兄弟姊妹的小孩或者朋友的孩子)和父母(祖父母),上司是不可能發給下屬的(明星除外),年終奬金就是紅包。
 
去人家家裡拜年主人也不會發給客人紅包,如果有帶小孩去就可能會給小孩紅包。
 
只要是出社會做事的人就要發紅包,未婚也一樣。
 
新年期間,好像很忌打破東西。還有不能掃地(會把錢財掃出門),不能說”死”字,這類的不吉祥話。
不能丟垃圾。很多人賭錢(有一句玩笑話是:過年不賭對不起父母)
 
台灣拜年不像香港這麼有意思,拿糖吃也不會說”休銀休銀”。
 
近年來拜年的氣氛越減,多以電話拜年。

 

 

 

Jacky:我新年最喜歡的,不是糖果,不是紅包,而是不能掃地,哈哈。好的,下次再談別的。

 

恭喜發財,身體健康!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灣 過年習俗
    全站熱搜

    Jacky 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