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大家的創意潛能是相同的,為什麼有些人表現比較多,有些人表現比較少?這是因為每個人依據自己的個性與環境,形成了自己與創意之間不同厚度及硬度的屏障,遮蔽著這不可思議的能量。(一百零六頁)

 

創意的關鍵在於這裡界定的「智慧」,而創意所需的智慧,主要的學習場域不是創意,而是自己的人生,因為後來出現在創意作品中的材料,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自己的人生。(一百一十九頁)

 

創意的智慧必須隨時在生活中累積,創作時備妥,才能順利運用。

即興演出的真諦在於演奏到「忘我」的境界。好的即興演奏絕對不能按計劃進行,必須是赤裸裸的。而在「忘我」的境界中,藝術家表現出來的是一個更真實、赤裸的自己,最真實的自己。在這關鍵時刻,心靈貧乏的樂手不是「技窮」,而是「心窮」。(一百二十頁)

 

創意人在生活中下了多少功夫,會直接反應在最後成品之中,這是無法迴避的。內心有多少「料」,畫布中、音符中、表演中,最多也只能出現那麼多「料」。臨場需要「智慧」,多少錢也買不到。(一百二十二頁)

 

我們的心不只累積檔案,更不斷在累積作業模式。這些作業模式就是習性。多年累積下來,習性也根深柢固,我們就變成現在的樣子。習性引導自己用某種固定的方式看待世界,這就抹殺了個人的創意,因為習性拘束了心。拘束的心永遠在尋找標準答案,充滿創意的人總是透過創意的習性,在尋找另類答案。(一百三十六頁)

 

我們習慣性地自動遠離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接近喜歡的東西,自動對於無所謂的事不予理會。從小到大,行為模式愈來愈可預期,漸漸僵化。僵化立即加重遮蔽我們的創意泉源,成為創意的嚴重障礙。(一百三十七頁)

 

三毒之中最不容易注意、但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動機」。因為改造動機,就能直接影響習性,習性又能夠對經驗的累積發揮立即作用。

創意的動機對創意人最後作品影響甚大。創意的過程固然重要,但沒有一樣事情比當初創作動機影響力更大。人為什麼創作?真正敢老實地問自己這問題,才能真正地走上創意之道。(一百四十頁)

 

概念如何形成?概念與「歸類」有關。我們將事物歸類、貼上標籤,以便用熟悉的方式管理陌生的經驗。概念就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可以說,在觀念上持續貼標籤建構了這個世界。因此,標籤是創意的首要敵人 

標籤意味著事物永遠不變,只有一種樣貌。標籤變成固定模式及界限,對創意是很大的妨礙。(一百五十頁)

 

創意就是要超越界限,重新定義事物和事物之間的關係。貼標籤的本能使人們對事物畫出界限與做出唯一定義,這對創造力絕對是障礙。 

能不能坐看日落,不立刻下結論說多美,不立刻掏出相機拍下來?能不能單純、自由地看,不加以聯想,不貼上標籤?在它「美」之前,它是「日落」;在它是「日落」之前,它就是太陽下去。事情很簡單,是立刻貼標籤的動作讓事物失去原貌。(一百五十一頁)

 

為達到這個目的,必須放下自我,放下才會有創意。這樣聽起來可能有些矛盾,因為傳統觀念中,有創意的人、藝術家,總是很自我。但事實上不然。真正的藝術家懂得放下自己、才能找到作品。放下就是延長「純淨覺察」──看見事物的原貌──和「賦予覺察意義」之間的空間,讓我們自由地看待世界,解放世界原貌。當這個裂隙拉長、空間拉大,心的空間就擴大了。(一百五十四頁)

 

如果不改變自己如何看世界的方式,就只能活在制式的標籤範圍內,根本沒有機會發揮創意。(一百六十一頁)

 

回到先前對創意的定義,作品不但要新穎,也要「合適」,也就是合適於題目本身帶來的一切挑戰。「腦筋急轉彎」多數是隨意的點子,沒有「合適」的問題,就不需要合理的答案,任何答案都合適,任何答案也都不合適。沒有「合適」的問題,創作中任何事物都可以隨意連結到其他事物,觀眾將無從看起。

去標籤,能看到正確、合適的連結。這必須培養兩種能力:

 一 直接看到事物原貌的能力

 二 看到事物因果的能力

 (一百六十八頁)

 

放下,才看得到。放下概念,放下自己,就能直接穿透事物,看到原貌。

如果真正學會專注,當我們看到事物的時候,自然就放下自己。這種「看」的方式截然不同於平時我們習慣的理性分析、思考和判斷。如何純淨地看,不加上任何預設,這需要練習,也需要勇氣,因為放下概念的同時,也放下這麼多年來這些概念所賦予的安全感。練習看事情、看人、看狀況,努力地專注,同時放下自己。(一百七十三頁)

 

「放下」是一種讓自己「回來」的方式。放下什麼?標籤、偏見、好惡、執著。回到哪裡?回歸到更單純的境界,回到原點。(一百七十四頁)

 

創意亟需了解因與果。創意作品本身是由因和果構成,創意人就在作品中創造因與果。 

當觀點聚焦,心中不執著於任何特定的觀念,就可以看見事物的原貌;當觀點擴散出去,保持專注,就有可能看見事物發生或運作的因果。 (一百七十六頁)

 

所以我常說,做導演要「導因,不導果。」這意思是說,如果一場戲中角色需要哭泣,不要叫演員哭,而要去創造讓演員難過的因,這樣才會自然而準確,合於情境,而非亂哭。(一百七十九頁)

 

有一次我和金庸吃飯,問了他一個只有金庸迷才問得出口的笨問題:「你的小說是怎麼寫的?」問完,我後悔了,因為我自己也很討厭別人這麼問我。但他很大方而仔細地回答我。他說他花非常多的時間建立角色,在他腦中想好所有角色,角色完整到已經完全有生命的地步。他說,只要角色到了這個地步,把他們放在任何狀況裡,「他們自己就會跑。」(一百八十頁)

 

看到事物的原貌就是看到事物的全貌,沒有任何部分被阻擋,沒有加上人為的偽裝。用這種方式,就算看到別人的偽裝,也能夠去掉偽裝的標籤,看清楚這個人,同時也看到創造這個偽裝的前因,以及這個偽裝可能造成的後果。(一百八十四頁)

 

面對新經驗,立即將它劃分成「好」的或「壞」的,就違背了這個原則,只會讓自己看不清那經驗本身。(一百九十四頁)

 

敏感度是創意的必備條件。要培養創意,只有努力開放自己,接受敏感。(一百九十五頁)

 

動機是創意過程的第一步,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步,因為一切從動機而來。作品背後的創作動機會直接影響作品最後的成分。(二百零六頁)

 

當我的學生要演出時,我經常問一個關鍵問題:「你們要給觀眾一個禮物,還是對著他們倒垃圾?」這就是動機。(二百零九頁)

 

有了動機,後面水到渠成。(二百一十二頁)

 

找動機最簡單的測驗就是不斷問:「為什麼?」真正重要的問題都要向內問。當我們開始向內問問題,懷疑自己一切所作所為,就是智慧生起的開始。(二百一十八頁)

 

學會看自己的動機是累積智慧最快的方式,像火箭一樣,可以快速培養自我反省的覺知,看到行為背後的理由。看到之後,立即得到更寬廣的視野,更容易處理眼前的事。

檢查動機的動作像是一把尖刀,直接切入創意過程中。有這麼一把利器,可以剖開自己的心。如果會剖析自己的心,就可以更容易剖開自己的創意作品,看到創意背後的原因,以及創意過程中諸多選擇與判斷背後的基本理由。這是非常珍貴的。(二百二十二頁)

 

這個內心嚮往的終極目標,直接影響了他作品的深度。雖然我不能責怪他有這樣的響往,但殘酷的事實是,在創意的道路上,如果心中最關心的就是買房子、買車子,很遺憾地說,這個人的創意大大受限 

一個人為什麼要從事創意工作?詢問這個動機需要很大的勇氣,必須深入內心讓自己看到最關鍵的因素。只要誠實、勇敢、不畏懼,詢問自己動機的過程可能會帶來痛苦,但絕對會帶來豐富的收穫。(二百二十四頁)

 

透過創意,我們要給自己利益、還是給他人利益?神祕的結論是,一個人創意終極的成就,決定於他是否能將動機轉向「利他」的極端。(二百二十五頁)

 

知道目的地也就知道路徑,相改變道路就先改變目的地。了解自己做任何事的動機,包括創意,就是走向智慧。隨時看到自己動機讓自己隨時保持赤祼狀態,自己揭露自己的動機,無處可逃,只好坦然面對,面對自己最赤祼的習性和欲望。這其實是人生的極佳狀態,也是創意的極佳狀態。(二百二十六頁)

 

萬物運行原理,首先要研究萬物在我們經歷這個世界最根本的元素──空間和時間──如何展開運作,這都是屬於「結構」問題。 

簡單地說,結構就是秩序。看到結構就是看到秩序,事物的秩序。結構是通往形式的道路。萬物都有結構,如果能看到事物的結構,就可以開始探索它如何運行。(二百四十四頁)

 

我不覺得這些能力有什麼了不起,只是要強調在創意的訓練中,練習是無可取代的。不斷練習、不斷累積經驗,會得到豐富的收穫 

技巧的智慧在於做局部的時候意識到這部分與作品完整面貌的關係。(二百六十七頁)

 

如何檢查自己創意作品的結構是否健全?這牽涉到對自己作品整體與部分之間關係的辨識能力。首先,要問作品涵蓋多少「塊」?應該在自己的作品中感受到一個自然的數字,一個精要的原始數字,這數字說明作品有幾個部分,有幾塊,這個數字說明了作品的大結構。我們必須先找出這個數字。(二百六十九頁)

 

什麼是「創意模式」?就是活在一種狀態裡,讓人生中任何遭遇,任何經驗、任何情緒、感受,都成為創意的可能材料,而在世間任何事物的運行,都可能隱含創意的祕密。(二百八十一頁)

 

對我來說,只有一個方法來解決第一步無法下手的問題:「做。」不敢下手意味著害怕做錯。但不做,永遠也無法做對。先下手,就算錯,也才能發現錯,才能改變方向,找對路徑。(三百頁)

 

在重新檢視的過程中,也可能發現自己的原始意圖太高,遠超過自己的能力。或是反過來的狀況,看到自己的原始意圖並不怎麼樣,所以怎麼做,都做不出像樣的東西,原來自己的低潮和瓶頸其來有自。這兩種情況下,最合理的做法就是放棄這個創意。這麼做並不可惜,創意金字塔左邊出了問題,影響右邊做不出來,不做也罷,讓經驗累積成未來更好的作品。

碰到瓶頸是正常的,靜下心來,找問題的上游,而不是下游,就能辨識出問題所在。(三百一十五頁)

 

應變本來就是創作的一部分。(三百一十七頁)

 

當追求掌聲變成一種欲望,創作的動機自然就變成掌聲的追求。這對作品本身可能是一種傷害。(三百三十七頁)

而許多創意人、藝術家通往神祕泉源的方式正是透過「忘我」的境界。忘掉自己,反而通到更廣大的人類、更神祕的創意能量。(三百四十頁)

如果我們發展得出純粹的創意,它將是具有無限可塑性的經濟潛能;但如果我們刻意為經濟效益而發展創意,它將很難被開發出來。這又回到動機問題。(三百四十四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創意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cky W 的頭像
    Jacky W

    Jacky W 的平淡生活

    Jacky 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