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管理的藝術:一個香港銀行家的三十年兩地經驗
王浵世 著
 
〔放下香港情意結〕
 
國內大城市人種不少,就是少了點包容性,地方性強,外人不容易變為自己人。到了內地,我們不必標榜香港的包容性,因為內地用不上。
 
有些事情香港人要習慣。開會不止要開一次,同一個問題要談好幾次。話中有許多套話,無法分辨哪些有用,哪些無用。不僅彆扭,心急,甚至乎失望,還沒有談出個結果,又說:下次再說吧。可是,下次也不知道是甚麼時候,甚至於很可能再來也是歷史重演,空手而回。
 
〔全情投入當地生活〕
 
講話特別小心,很少說:以前在香港是這樣做的。這句話等於說別人那樣做就肯定不對了。這種大北京、小香港的心態,不僅是要大北京,更重要的是小香港。如果我認小,事情還有得商量。如果倒過來,大香港、小北京,肯定無法好好說。
 
到加拿大,就做一個加拿大人。」做加拿大人?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其中涵義。不過到了加拿大,開始體會這句話。別人看冰上曲棍球,就看冰上曲棍球,不僅看,還能講,最好還學會打……徹底把自己融入別人的生活體系裡,如何從新生活,是要學習的。
 
〔三杯下肚感情增〕
 
酒也是一種象徵,象徵一種敬意,如果手上拿的是紅葡萄酒,那種敬意自然不及白酒,如果拿的是啤酒,那還有甚麼敬意?如果拿一杯可樂去敬酒,肯定捱駡
 
舉杯也能表示敬意,向高層敬酒舉杯的高低也有講究。敬酒之際,必須刻意把手中拿著的酒杯,舉到比高層手中酒杯較低的位置,表示對方在上,自己在下,借酒杯來表示尊重對方。有時候對方也客氣,立即把他的酒杯往下移,結果兩個人的酒杯越移越低,大家幾乎要彎下腰來才行。
 
……量越大則敬意越濃。如果有人手拿一個大水杯,裝滿白酒過來敬酒,要不是已經喝多了,就是有事請求,必須小心應對
 
……敬酒的人手上已經有八分滿,對方總會來個討價還價,八分不夠滿,要倒滿才行;要倒滿要找服務員,其中的等待時間,又可以催化兩人關係的深化。倒滿之後,喝下去,又是一種尊從的表現。然後大條道理可以用一兩句話帶入你想表述的信息。一般會這麼說:“甚麼甚麼老兄呀!我說呀!你呀!我跟你說呀!”之後伺機殺入正題
 
〔溝通的學問〕
 
我不用多說話,只是說來溝通一下,等於說來請安。看歷史書便知道,請安有多重要。嘴吧說:沒甚麼事,來表個態,絕對支持配合。“那就好”,是領導的回話。“沏壺最好的茶”,也是他的話……兩個人的對話,旁邊有人聽著。吃完飯,話早傳回自己那邊:兩個人溝通過程愉快,合作可期。
 
溝通的內容不重要,溝通這個動作重要……還有一種說法,比溝通動作小一點,叫通氣。誰誰誰去跟誰誰誰通個氣,意思說去講一句,不用多。告訴別人的意思,要比通知來得客氣。通知這話不好用,通知沒彎轉,通氣不一樣,留有餘地
 
其實溝通是一種分辨尊卑的姿態,讓去溝通的人,向上級表態:我是聽你的,你說的算。
 
……因為大家平級,失去長幼有序的概念,有誰願意聽別人的?嘴巴上相互調侃一番,但是心裡面都堅持己見,還是讓事情停滯不前。這種行為叫扯皮,國內做事扯皮的人多的是。
 
最好的辦法,是不作假定。你說考慮考慮,趕緊問下一步流程,是誰處理?甚麼時候處理?找這個人做工作去也。你說研究研究,立即問清楚,申請書內是不是還有甚麼問題沒處理好,是否需要再補充一點甚麼材料,是否哪方面的方向需要調整,回家馬上補上去。多問總沒錯,問的仔細也沒錯。
 
〔不說改善說完善〕
 
在國內很少說改善,經常說完善……國內經驗告訴我:不否定別人。甚麼事情都要說,在原有的成功基礎上,我們要做甚麼事情。如果講話的時候,在座有自己的領導,說甚麼之前最好都先說:在誰誰誰的正確領導下,我想這麼做。千萬不能說甚麼事情不好,我要改善。這樣一來,便是否定別人,間接搞對抗,搞對抗準沒好結果,最起碼無法促成和諧。改善不是一般人可以隨便說的,是領導說的話;要改的話,一定要領導提出來,我們跟著執行。改善兩字,幾乎是領導的專用語,一般人不會用,也不敢用,最多說完善。
 
來到國內,發現改善這兩個字不常用。要改的話,就改革,因為改革似乎指的是組織框架,不影響個人。另外較為常用的是完善,完善似乎指的是流程,亦不影響個人。換句話,如果講的是死物沒問題,組織、框架、流程都不怕。相反,說到個人,話就不好說
 
大家心中想迴避錯誤這兩個字……總之就把“錯誤”這兩個字當做禁語(Taboo),不會掛在嘴邊。
 
……我們就算對事,別人總會說我們是對人,大家鬧意見,結果傷感情。大家相處追求的就是彼此關係的深化,鬧意見是背道而馳,可免則免。所以明明有事情不對,絕對不會說出來,要說也只會含含糊糊,讓人不得要領。
 
〔分管是問責制〕
 
任命權有特殊意義,人員的調派,是大家非常重視的事情……如果能抓到人事任命權,這個人才是大老闆。從外而來,沒可能做大老闆。
 
權力一般在一個人手上,做甚麼事都要問他,他說好才能做。換句話,他說了才算。所以有時候事情慢,有道理。為甚麼不下放呢?就是因為手上有權的人,認為他是負責人,權放了,還要負責,那豈不是不公平?如果要放,就不應該負責。在國內很多人有這種想法,不足為奇。
 
〔空降部隊不易為〕
 
在國內,工作不重要,動作更重要。要做很多動作才行,甚麼動作呢?比如說,找機會跟哪個領導碰碰頭,最好拍張照放在辦公室裡。光是伏在案頭,研究組織架構、財務預算等是沒有用的。
 
溝通不僅是對話的意思,是表示尊敬,亦是表示雙方友好的意思。最要緊把誰“說了算”弄清楚。因為誰當家,誰說了算。只要對別人沒威脅,沒事。
 
從遞名片開始,不斷想辦法跟進,等到對方記得你是誰,還願意跟你講一會。甚至願意下回再見,這可以算認識,不過還不等於關係。在認識的基礎上,再做功夫,等到對方願意主動回頭找你,甚至有事找你幫忙,而你又能幫得了忙。像比賽那樣,目前一比零,將來某天,找對方幫忙,而又幫得上忙,那便是一比一,打平。你幫我,我幫你,比數逐漸加大,而關係越深。這才叫關係 Relationship,關係的建立最基本的條件在乎能夠互相幫忙
 
在國內建立關係,最常見是請別人喝酒吃飯。吃飯可以讓人坐在一起,起碼一兩個小時。有足夠時間談事。喝酒可以向對方示好,也可以向對方表示敬意,先乾為敬。目前還是搞關係最有效的辦法,或許是個起步點,先從吃喝做起。不過這種關係不能維繫太久,一定要有事,相互幫忙,相互利用,互利互惠才能建立可持續的關係。
 
〔發言講話要有力〕
 
我覺得演講中最重要的核心技術,便是能夠換位思維。不是我要講甚麼給你們聽,相反,是你們想聽甚麼?
 
〔學會分辨表面文章〕
 
表面文章的作用,就像在北京大家經常講的“忽悠”……把事情說得天花亂墜,本來不相信的人,聽完也相信。忽悠不一定有惡意,只是說點東西讓人相信,而這個東西不完全真;請注意,這也並不一定造假……希望對方看到表面,就相信裡面是一樣的
 
誰說了算,是一種權力的代表。大家都想要權,要自己說了算。你明明跟他說好了,可是總是沒有任何行動。為甚麼?因為要他說了才算,你說了不算。由他來講,他來做。如果是我講的,要他來做,這件事肯定辦不成……如果事情不順自己意,肯定把它放一旁。這樣便是所謂的“擱一下”,又或許“緩一下”吧,你急他不急。
 
〔能謙讓才能雙贏〕
 
……我贏你輸,就是因為我想要贏,而別人要輸這種念頭,往往變成雙輸。相反,我輸而讓別人贏的話,可能是催化劑,把局面催化為雙贏……先讓一步,好像是輸,最起碼讓你知道我在讓步,如果能誘發對方也稍為讓一步,便有機會做成交易。交易完成,便達到雙贏局面,各得其所。
 
遷就有甚麼好處呢?其實做生意最厲害的手段,就是遷就,讓你覺得通體舒暢,最後在其他地方再賺回來,這樣買家高興,也不覺得你佔了他的便宜。
 
〔信息單向傳遞有利有弊〕
 
在國內經常有學習,但國內企業講的“學習”跟香港不一樣,國內的學習是一個接收過程,去理解和接受領導的思維、理念、講話等。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大家思想統一,不要有人向東,有人向西……
 
〔合規基礎上發揮創新精神〕
 
……有人的心態,就是喜歡博弈:你有政策,我有對策。這些人抱的是一種僥倖心態,希望打出擦邊球,險勝才有樂趣。另有一種人抱的心態是:做了再說,出問題再想辦法;要是自己沒有辦法,經過關係找個人想辦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cky 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