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批判力的萎縮  從馬蒂斯到特區飛龍  文:何慶基〕
 
多年前和一位曾任教育署高職的退休華人高官談及香港的美術教育,他憶述60年代曾要求英國人上司加強香港中、小學的美術科課程。當時其上司反對有關建議,反而提議加強設計教育,不要搞甚麼美術工作,因為後者會令學生「想太多東西」……這種英國殖民地管治思維未有全然消散。現時政府無時無刻的鼓勵創意,卻未見積極推動批判、挑戰的能力。事實上,批判能力是創造力所不可或缺的核心條件,創意就是有能力質疑現有的東西把它們改善、瓦解或動新組合
 
〔獨立思考跨欄--香港競技場 訪問科大哲學系葉錦明博士 文:祝雅妍〕
 
……很久以前,沒有太多人會去理會地面濕滑有水,可是當有了所謂的「問責」,便出現了一個告示牌,標示小心地滑,地上有沒有水也放出來。可是當這個告示牌長久地擺放,它的指示作用便失效了,但一旦有人滑倒,有關人士便因為放了標示牌而不用負責任……這個與整個政府的架構、制度(問責制)有關,大家都不想負責任,於是做很多低智的行為去保護自己
 
〔Truth is not out there,或僵局作為必經之路 文:周思中〕
 
話說某人希望離開蘇聯移居外地,負責出入境的官員問他為甚麼要移民,某人說:「有兩個原因,我是擔心有朝一日蘇聯解體,到時一切共產黨的罪行,都會被歸咎於我們猶太人呀,此其一……」移民官以相當堅定的語調告訢他:「你所假想的情況並不會發生,蘇聯萬歲!」某人接著便說:「這就是我要移民的第二個原因了!
 
〔談香港教育的愚民政策 訪問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黃文江 文:于飛〕
 
……我於大學工作常接觸不少同學,當我問及他們成長背景時,我發覺有趣的現象是,讀書較靈活的學生於中學階段的確有修讀通識教育,能對事情作更廣闊的反思……
……在心態上,學生現在學習困難多在於「學習動機」,教育的成敗也在於引起學生自發學習。如何自發?若一切限於教室內,老師以各種方法刺激學生思考也很有限,若能帶學生走進不同社會環境中,從所見所聞引發自學,效果往往更大。
 
〔To 教,or not to 教? 文:鬈毛妃〕
 
從前的模仿,是透過扮演者身體力行的真實體會,加上聯想,最後成為生活智慧的一部份。因為遊戲都是即興的、真實的,每次扮演都不會百份百一樣,不一樣的扮演拍檔又會擦出不同的火花,扮演者就得以藉著「意外」累積經驗,發展相關的生活應對……如今的模仿,是通過一粒又一粒規劃化的數碼聚散,照紙搬字地臨摹……這一種模仿與模仿後涵接生活的落差與割裂,就形成了戲劇教育如今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我們對戲劇的本能,已被完全地格式化、K.O.了
 
〔平板、失焦的三月某五天 文:吳紹熙〕
 
究意這個演出做十五分鐘、三十分鐘或一小時,會否跟現在做一個半小時於深度上有很大差別?演出過程中,確有不少觀眾陸續離場,而中場休息後更不見了至少三分一的觀眾,這究意代表了觀眾始終不能適應岡田君前衞的手法,抑或是他們發現到觀劇體驗其實一直沒有深進
 
〔失望和期望--評38屆香港藝術節的部份音樂和舞蹈 文:蕭威廉〕
 
近兩年來的香港藝術節,在珠三角大經濟區的日漸成形下,名氣上水漲船高,入座率節節上揚,而且被內地的同類活動奉為龍頭老大
 
〔關於獨奏者,其實是說寫字人 文:邵家臻〕
 
……在寫字出書已經淪為賺錢手段,誰的方術高明誰就賺大錢的當下,而不再理會是否「學有所專,文有所精」,「筆墨可以救人」這句話就更加叫人聽出鬱卒。
 
讀書再多仍不免兩眼茫然,博覽群書終究一肚淺薄
 
〔第一封:「專業」與「我愛你」 文:健吾、羅力威〕
 
我們慢慢就相信很多東西都不用發自內心。年輕人說要尋找夢想,是因為尋找夢想是一件很型的事,說出來好聽。歌手說要感謝fans,是因為fans供養他們豐裕的物質生活,說出來好聽。中女說自己就算踏入中年,都不怕去愛,也不強求去愛,說出來好聽。但別人總覺得那些「說出來好聽」的話,都是假的,因為他們都認為「好聽」的都是假話,說好話的人都沒有真心……在後現代社會,真正的樣子是不重要的,別人覺得(尤其是大部份人)認為你是甚麼人,才是重要,才是正經的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cky 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